白色榮光~護士帽
本文摘自三采文化出版《生命觀察日記》
作者簡介:陳玉枝 台北榮民總醫院護理部主任
中華民國護理師護士公會全國聯合會副理事長
身為護理師,職涯40年,常扮演病友(家屬)與醫院(醫師)間的溝通橋梁,並對發生在周遭的醫病故事,充滿許多感觸與感動。藉由本書與讀者分享,讓你就醫心慌變心安!
無論護士帽戴與不戴,那份使命感長存在我心……
「護士帽可以避邪?為什麼?」年代電視的主持人一直希望我給一個答案,針對這個問題緊追不放。說實在的,這個問題無從考證。
「那所謂的避邪,會不會是……」如果一定要問我,我只能就我個人,說出我的想法。
「很多大一護理系新生問過我:『老師,在醫院一定會碰到有人死亡對不對?』『那當然嘍。』
『那病人死了,我怎麼辦?我會不會害怕?我敢看嗎?我該做什麼?』這些才是他們真正想問的問題。
因此在學校教學,會把人瀕死情況的變化以及人走向死亡的過程,教給學生,需要讓學生做準備。學生第一次面對病人死亡時,可能會想『他是我照顧的病人,視病猶親,病人好像就是我的家屬一樣』,所以病人走了,護理師也會很難過,但是他不能跟家屬一樣,家屬哭,他也哭,哭成一團,那就沒辦法再去照顧別的病人,所以必須教導他,如何以專業的角度看待這件事。
就像最近一位才來了3個月的護理師,『主任,我在這裡不久,當病人過世的時候,醫師看心電圖,呼吸沒了,宣佈幾點幾分死亡,轉身去救下一個病患,留下來的就是我們護理師幫病人做最後的準備,接下來讓葬儀社的人移走,但是家屬很傷心都很難過,我也會跟著難過,』
『可是我想想不對,我是護理師,專業人員,我可以做得更多,我們應該幫助家屬,引導家屬和病人說說話。』
所以那個護理新人就請家屬聚集在病榻前,請家屬在病人耳邊跟病人講話、抱抱他惜別,這個時候,病人還聽得見,身上也仍溫暖。事後家屬都非常感謝他,『如果不是你引導我們,說出想說的話,我們沒人知道該怎麼好好送他最後一程,真的很感謝你。』
引導家屬與病人話別,非常重要!感謝也好、悔恨也罷,盡情地表達,讓心中不存罣礙,生者才能夠好好地說再見,接受結束的事實,進而面對新的開始。對護理師來說,能善用所學,不僅能在病人臨終時幫助家屬,同時也能自我肯定,在工作成就感上獲得滿足。
有的家屬對此深受感動,對著剛離開人世的親人說,『你看這裡的護理師,照顧得這麼好,你要保佑他們,保佑他們身體健康、工作順利喔。』
護理師照顧病人到往生,病人的心念受家屬引導,在最後一刻反饋,這一些點點滴滴的感恩心情依留,便寄存在象徵護士的護士帽之上,若人死為鬼,那鬼怎麼會去找生前幫過他的人麻煩?」主持人聽我這樣說,似乎滿意了。
初次面對死亡的護理新人難免會怕,這也是我們為他們做心理建設的其中一種方法,「碰到這種狀況,護士帽會把邪氣驅走喔!」驅走了邪氣,你就不必擔心、害怕,可以把該做的事做完、做好。
那麼,為什麼現在不戴了呢?
民國50年代時,一個護理師站在病房一端,透過玻璃,老遠就可以看到所有病人的狀況,因為當時的病房是可以容納8個病人,病人點滴打完,或是有什麼問題,我一眼就能看到,馬上就可以過去處理、照顧,那叫「大通舖」,雖是沒有隱私,但是節省人力。
現在的病房有單人房、雙人房、三人房,而且兩人以上的病房每間都有隔簾,一個護理師就沒辦法像千手觀音一人多用了。有什麼狀況,立即把隔簾拉上,「唉呀,病人大便了,要趕緊幫他換一換」,怕隔壁看到受影響,簾子一圍一拉,護士帽就掉了,掉了就得撿,平常麻煩一點也就算了,在病人情況緊急的時候,哪有功夫去弄那頂帽子?既然帽子影響了正常工作,於是有人主張,不要再戴了,這是理由之一。
自SARS起,要戴比較嚴密的N95口罩,戴口罩的方式是一往頭上掛,帽子就戴不住、顯得礙眼,所以帽子就必須拿掉,這也是理由之一,後來,大家也就習慣不戴了。
此外,有人說護士帽中間不透氣、悶熱 ,戴久了頭頂中間會掉髮,而且頭皮出汗,帽子內沿便會產生黑斑,不好看,經常要刷洗,增加麻煩。不勤於清洗的話,它又可能是感染源,這也是理由之一……至於護士帽避邪,不想戴的年輕人就會問你:「證據在哪裡?」
時代的腳步不停變動是事實,護士服也好、帽子也好,或多或少都有變化,然而不管外在再怎麼改變,護理師也不會因為沒戴帽子,就怠於照顧病人。在學校學成,師長把南丁格爾帽加在我們頭上的那一刻,就象徵著一份從事護理專業的使命感,傳承到了自己身上,這份使命感,不會因為帽子有沒有戴在頭上而消失,照護病人的品質和熱忱,不會因此而打折。
對我們來說,更重要的是如何精進自已,能將病人照顧得更好。以實用的角度來看,假設我現在必須火速奔跑趕去救人,帽子晃來晃去,還要分神整理,反而礙事,因此,不戴它也是符合實際需求。所以,儘管我捨不得,還是尊重在第一線工作的護理師們的想法,就算日後看不見護理師戴護士帽了也不要緊,那頂南丁格爾帽,我戴在心裡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