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術前皮膚毛髮移除降低手術部位感染
最佳臨床實務
JBI Pre-operative hair removal to reduce surgical site infection, Best
譯自 Best Practice -- Evidence based information sheets for health professionals ( Vol 11, Issue 4, 2007)
本翻譯已獲澳州 The Joanna Briggs Institute授權,每期將擇定主題刊登。
翻譯者:謝麗鳳 台北榮民總醫院 護理部護理長
林小玲 台北榮民總醫院 護理部督導長
臨床實務建議
基於實証結果,並無足夠證據證實手術前毛髮移除比未移除可降低手術部位感染,然而:
1.如果毛髮移除是必須的,手術部位感染率以去毛剪(clipping)或脫毛劑方式較刀片方式發生率低(Grade A)。
2.如果以去毛剪移除毛髮建議在手術當天執行(Grade B)。
未來極需以嚴謹研究設計來探討之問題如下:
1.以刀片(razor)、去毛剪(clippers)或脫毛劑(depilatory cream)方式移除毛髮與不移除毛髮對手術部位感染的影響。
2.以去毛剪或脫毛劑方式移除毛髮對手術部位感染的影響。
3.毛髮準備的時間對手術部位感染的影響。
4.毛髮準備的地點(如開刀房、麻醉室、病房) 對手術部位感染的影響。
建議分級
這項建議分級根據JBI-developed 2006 Grade of Effectiveness
等級A:有強力證據支持臨床運用。
等級B:有證據支持但臨床運用仍需加考慮。
等級C:沒有證據支持。
資料來源
此份最佳處置更新取代Joanna Briggs Institute在2003年出版的同標題刊物,其他資料在2006年間出版的系統性文獻回顧(Cochrane systematic review)及以下資料。
1.The Joanna Briggs Institute. Systematic reviews- the review process, Levels of evidence. Accessed on-line 2006 http://www.joannabriggs.edu.au/pubs/approach.php
2.Tanner, J., Woodings, D., Moncaster, K. (2006). Preoperative.hair removal to reduce surgical site infection. 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 Issue 3.
3.Hemingway, P., Allcock, N., Payne, H., Tanner, J. (2007). Pre-operative hair removal to reduce surgical site infection. Joanna Briggs Institute Best Practice Technical Report, 2(4)
背景
手術前準備包括常規手術部位的毛髮移除,毛髮存在可能會干擾手術部位暴露、後續的傷口、縫線、傷口黏貼及敷料的使用,清潔與移除毛髮被視為與手術部位感染(SSIs)有關,英國每年手術部位感染約10%,結果影響傷口的癒合、增加住院天數、疼痛及死亡。目前使用的方法包括刀片、去毛剪或脫毛劑的方式進行皮膚準備。
毛髮是細菌的來源,手術部位毛髮移除可方便敷料的使用和降低潛在的感染,不過移除毛髮時可能造成顯微割傷,會導致原發性的感染。以剃雉或修剪方式進行皮膚準備,能於手術室、麻醉病房或病人家中等地執行;脫毛劑需要較多時間,可在病房或家中執行。
專有名詞定義
手術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Is):包括表淺、深部傷口處、器官和腔室的感染。感染的存在須包括紅、腫、熱、痛及化膿其中一項。
剃雉(shaving):是最常見且最便宜的方法,是使用銳利刀片執行毛髮的移除,以刀片貼緊皮膚去移除皮膚表面的毛髮。
脫毛劑:以化學製劑去除毛髮,需要較長時間,藥物須停留在皮膚上5-20分鐘,除此外易受藥物刺激或過敏反應,在使用前24小時必須先做皮膚測試。
去毛剪(clipping):是一種前端具有細的齒狀工具來進行毛髮移除,會留下約1mm毛髮,去毛剪的前端需消毒或用可拋棄式的,可避免交互感染。
目的
此篇文章以系統文獻分析方式,針對”手術前毛髮移除及不做毛髮準備與手術部位感染(SSIs)”之最佳決策探討。提出以下的比較:
1.剃雉、脫毛劑、去毛剪(clipping)方式與沒有移除毛髮對手術部位感染率影響。
2.毛髮準備的時間(手術前一天或手術當天)對降低手術部位感染率影響。
3.執行皮膚準備的地方對降低手術部位感染率相關性。
研究設計
必須是採隨機分組設計的研究(RCTs),須包括以下設計:(一)研究中包括使用剃雉、脫毛劑、去毛剪其中一種方式與沒有毛髮移除的比較;(二)研究中包括毛髮的準備必須使用一種與另一種毛髮移除方式的比較;(三)研究中含比較不同的毛髮準備時間;(四)研究中有比較不同的毛髮準備場所(如手術室與麻醉室、病房或家中比較等)。
研究對象
須在手術室執行手術的成人。
研究措施
包括不需手術前毛髮移除、乾式剃雉、溼式剃雉、去毛剪(clipping)、脫毛劑、不同單位及不同時間點的毛髮移除。
研究品質
以系統性文獻查詢共得11項隨機分組設計的研究,但大部分研究方法的品質和方法說明不佳,沒有一個研究被定為具高品質,最常見是沒有清楚說明執行皮膚準備的單位及時間。
研究結果
比較剃雉方式與沒有毛髮移除
有2個研究比較剃雉與沒有毛髮移除的方法,共有358人,手術以腹部為主,以觀察及細菌培養去決定是否感染,沒有很清楚說明研究方法,以剃雉方式的病人有10%手術部位感染(17/177),沒有剃雉的病人有6%手術部位感染(11/181),沒有統計上的差異,此研究品質不高,樣本數不夠大。
比較使用脫毛劑與沒有毛髮移除
有1個研究,以腹部手術為主,沒有很清楚說明研究設計,使用脫毛劑方式的病人有8%手術部位感染(10/126),沒有剃雉的病人有8%手術部位感染(11/141),無統計差異,樣本數不夠大。
比較去毛剪(clipping)方式與沒有毛髮移除
沒有研究探討。
比較剃雉與去毛剪(clipping)方式
有3個研究,以乾淨手術為主,如疝氣或心臟手術,沒有很清楚報告研究方法,以剃雉方式的病人有3%手術部位感染(46/1627),以去毛剪(clipping)方式病人有2%手術部位感染(21/1566),兩組病人手術方式相似,手術部位感染率以剃雉方式比去毛剪(clipping)方式高,具統計差異。
比較剃雉與脫毛劑方式
7個研究共1231人,包含各種不同手術,追蹤術後2-28天,有3個研究沒有說明追蹤時間,所有研究皆沒有很清楚說明研究方式,以剃雉方式有10%手術部位感染(65/670),使用脫毛劑方式有7%手術部位感染(38/543),手術部位感染率以剃雉方式比使用脫毛劑高,研究顯示有統計上的差異。
比較脫毛劑與去毛剪(clipper)方式
沒有研究。
剃雉方式—比較不同皮膚準備時間
一個大型研究共537位病人,以清潔手術為主,追蹤術後第30天,手術前一天執行剃雉有9%手術部位感染(23/260),手術當天執行剃雉有10%手術部位感染(26/260),無統計差異。
去毛剪(clipping)—比較不同皮膚準備時間
一個大型研究476位病人,進行清潔手術追蹤第30天,於手術前一天執行皮膚準備,有8%手術部位感染(18/241),手術當天執行皮膚準備,有4%手術部位感染(7/216),無統計差異。